科研產業處 曲冰潔
(2025年3月)
近年來,學院建立起以需求為導向的科研機制,針對鄂爾多斯市的特色產業和發展趨勢,獲批立項鄂爾多斯市重點研發計劃項目8項、“科技興蒙”項目1項,研究領域涵蓋智能制造、清潔能源、生態農業、煤礦智能化、煤化工產業等,下面根據對“雙高”建設中科研工作的觀測點、評價依據及數據支撐的分析,談幾點認識。
一、立足“雙高”建設目標,精準定位科研方向與任務
(一)聚焦內蒙古“五大任務”,推動應用技術研發服務地方產業發展
圍繞內蒙古“五大任務”及重點產業,聚焦鄂爾多斯市的主導產業,開展應用技術研發,積極鼓勵并指導教師申報各級各類應用技術研發項目,推動科研成果服務鄉村振興、綠色低碳轉型等重大戰略需求。不斷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研環境,促進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與應用。
(二)以產教融合為抓手,促進技術技能轉化與產業需求精準對接
聚焦校企合作企業在技術改造、工藝優化、數字化升級等方面的實際需求,學院將開展科學技術服務,提升企業的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促進職業教育與行業發展的緊密聯系。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為核心,將科研方向與專業群建設深度綁定,形成“專業支撐科研、科研反哺教學”的良性循環。
二、深化“雙高”建設引領,創新科研體制機制,助推學院高質量發展
(一)優化職稱評聘機制,強化科研創新導向。
改革職稱評聘導向,將科研業績、成果轉化與職稱評定掛鉤,激勵教師在科研領域的投入和創新。例如:建立多維度科研評價指標,如論文質量、轉化效益、社會影響力等,避免“唯數量論”;引入“代表作”制度,突出標志性成果的權重;設置差異化的晉升通道,提供多條職業發展路徑,促進教師的個性化發展;設立“卓越科研”綠色通道,允許在科研領域取得重大成果轉化的教師突破職稱評聘限制。
(二)完善科研激勵機制,激發教師創新活力。
設立科研基本業務費,支持創新性研究項目,學院提供必要的資金、設備和技術支持;實施科研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支持近五年主持完成國家級應用技術研發項目或科技成果轉化高的教師,帶薪到其他高校、科研機構或企業進行學術訪問。
(三)健全科研保障機制,優化科研人員發展環境。
建立科研—教學工作量等效置換機制,制定科學合理的置換標準確保教學與科研工作統籌兼顧;實施科研人員分類管理制度,依據科研人員所承擔的科研項目級別,差異化分配教學任務;設立專項經費支持科研團隊建設,鼓勵組建跨學科、跨領域的創新研究團隊。
(四)深化校企合作,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長效機制。
以需求為導向,精準對接校企合作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科研項目;聯合共建聯合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產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攻克關鍵技術難題;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通過企業實際需求引導科研方向,確保研究成果能夠有效應用于生產實踐;依托第三方技術轉移中心等平臺,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全方位服務,包括技術評估、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推廣等,加速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