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人文管理系成功舉辦“心靈徒步 非遺同行”心理育人實踐活動,開創性地將心理健康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相融合。60余名師生通過3公里徒步開創“行走的心理課堂”,在鄂爾多斯婚禮文化園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沉浸式體驗。
一、雕塑解碼:非遺婚俗里的愛情哲學
在鄂爾多斯婚禮雕塑群前,同學們展開了一場獨具匠心的沉浸式講解。研學旅行服務與管理專業和旅游管理專業的同學們化身文化解說員解讀雕塑中蘊含的非遺婚俗智慧。新娘雕塑低眉淺笑的儀態,生動詮釋了愛情中相敬如賓的相處之道;新郎奮力掰開羊頸骨的動態造型,展現了草原男兒以智慧化解生活困境的擔當精神;哈達定親雕塑定格的不只是綢緞傳遞的瞬間,更是游牧民族重信守諾的契約精神;圣火洗禮的場景,以躍動的火焰意象訴說著“情比金堅”的永恒誓言。這些凝固的雕像,在同學們的生動詮釋下,化作一部立體的情感教科書——既傳承著草原文明的婚戀智慧,也為當代青年提供了關于愛情、責任與生命聯結的深刻啟示。

二、五感體驗:牡丹亭中的身心SPA
牡丹亭內,同學們開啟了一場融合傳統園林美學與現代心理療法的五感療愈之旅。倚坐在精雕細琢的木欄旁,視覺被姹紫嫣紅的牡丹溫柔撫慰,聽覺沉醉于湖水輕拍岸石的天然韻律,嗅覺浸潤在牡丹散發的馥郁芬芳中。在老師的帶領下,同學們通過呼吸放松訓練,釋放身心壓力。這場將古典園林意境與現代心理技術完美結合的沉浸式體驗,引導著參與者從感官的愉悅喚醒,到情緒的平和調節,最終達到心靈澄明的升華。

三、微笑賦能:積極情緒的漣漪效應
牡丹園中,“與牡丹爭艷”的笑臉征集活動成為最具感染力的情緒互動環節。同學們穿梭于花海間,或模仿牡丹綻放的姿態,或對著花瓣傾訴心聲。一張張朝氣蓬勃的笑臉與國色天香的牡丹相映成趣,此起彼伏的歡笑聲在園中回蕩。這種充滿活力的互動體驗所建立的情感聯結,將短暫的快樂轉化為持久的積極記憶,完美詮釋了積極心理學中“情緒感染”的理論精髓。

四、愛情探索:婚齡廣場的認知升級
當心理課遇上“521”,充滿浪漫氛圍的婚齡廣場變身為開放式情感教育課堂,同學們在此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愛情認知工作坊”。在“愛情情景劇”環節,同學們通過沉浸式角色扮演,在精心設計的“畢業即分手”、“意見分歧”等典型場景中,學習化解矛盾的溝通藝術;在“詩詞對話”環節,從《詩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含蓄表白,到徐志摩“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的浪漫傾訴,古今愛情詩篇的碰撞引發對情感本質的哲學思考;在“愛心傳遞”環節,通過“匿名祝福”的暖心互動,讓同學們在會心一笑間體會愛情中尊重、信任與包容的力量。在這個以愛為名的特別日子里,這場寓教于樂的心理體驗活動,不僅讓青春的歡笑聲在廣場回蕩,更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完成了一次關于愛的認知升華。

本次活動將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從封閉的教室拓展至開放的戶外空間,從抽象的理論講解轉變為生動的實踐體驗,開創了“環境浸潤—文化解碼—情緒互動—認知重構”四位一體的心理育人新范式,讓師生們在移步換景間收獲成長,真正詮釋了“愛”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