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5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來臨之際,人文管理系結合專業特色,于5月20日舉辦”非遺為媒 藝愈潤心”心理育人實踐活動。通過漆藝、花藝等傳統工藝與現代心理療法的有機融合,創新性地將非遺技藝轉化為心理教育載體,構建了“文化浸潤-藝術表達-心理成長”三維育人體系,為學生提供沉浸式心理成長體驗。
一、 漆扇繪心:非遺技藝中的情緒解碼
當千年漆藝遇見現代心理療愈,“漆扇繪心”活動開啟了一場獨特的情緒解碼儀式。同學們以素白扇面為畫布,指尖流轉間,每一抹色彩的選擇都成為內心情緒的真實投射——憂郁化作深邃的靛藍,歡愉綻放為明艷的朱砂。漆液在扇面上自然流淌的過程,恰似情緒的自由宣泄;而最終定型的漆紋,則成為情感具象化的永恒印記。這場融合非遺技藝與心理療愈的創作體驗,不僅讓抽象的情緒獲得物質載體,更通過“創作-觀察-重構”的完整過程,引導學生實現與自我的深度對話。

二、永生花語:心靈成長的藝術表達
學生將破損與干枯的花,通過清潔-加固-裝飾-定型-賦能,重塑為精美的手環與花束。本活動創新性地將植物生命周期與心理發展理論相結合,通過“花謝花開”的自然隱喻,引導學生理解“不完美即完美”的生命教育哲學。同學們反饋:“看著殘缺的花朵重獲新生,突然明白了自我療愈的可能”。

三、扭棒傳情:社交支持的具象化表達
在扭棒傳情活動中,彩色扭扭棒化作傳遞情感的橋梁。同學們通過纏繞、塑形等簡單手工動作,將一根根平凡的扭扭棒轉變為綻放的花朵。這個創造過程不僅能夠緩解壓力、提升專注力,更通過“贈花”這一象征性行為,為參與者提供表達情感的溫柔出口——送給自己的花朵是自我肯定的宣言,贈予別人的作品則成為感恩之情的物化載體。同學們在手指舞動間重新編織社交聯結,體會“給予與接受”帶來的雙向治愈。

四、心意相融:愛自己的100種創造性表達
活動引導同學們將愛自己的方式可視化呈現,實現從認知到行動的心理轉化。在互動中,每位參與者既是學習者也是療愈者,構建了“覺察-表達-分享”的成長閉環。這種實踐不僅增強了個體心理韌性,更促進了群體情感聯結,形成良性互動循環。

本次實踐活動開創了“非遺技藝+心理療愈”的創新范式,四大模塊分別對應情緒管理、創傷修復、社交重建和自我認知等心理維度。通過將抽象心理過程轉化為具象創作體驗,既實現了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又探索出心理育人的新路徑。